新闻详情
三艘“生态船” 谱写舟山人海和谐“交响曲”
发布时间: 2024-11-24        

浙江省首艘民间海上垃圾打捞船“沧海9”,净海护海,提升水文环境;浙江省首艘专业海洋科考船“浙海科1”,探秘海洋,助力深海科研;浙江省规模最大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的“浙海研01”,接力守护,实现科学养鱼……

这三艘“生态船”是浙江省舟山市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的“蓝海交响曲”音符。

民间“环卫船”开启海洋垃圾治理新局面

站在嵊泗县小菜园码头,远远望去,“沧海9”号船正缓缓而来。船舷边,2名船员一会儿换船镐,一会儿换网兜,饮料瓶、毛竹等海漂垃圾无一遗漏……

“这是8年前我自己设计、打造的‘环卫’船,当时花了53万元。”看着越驶越近的“沧海9”,有着台州口音的船东杨世钗充满自豪,“这是全省首艘民间海上垃圾打捞船。”

多年前,杨世钗看到一段视频,一条从太平洋上被捞起鲸鱼,解剖后肚子里全是垃圾。震撼之余,他萌生了“为海洋环保做点事”的想法。

2015年,杨世钗打造了海上“环卫船”。船长16.5米、载重21吨的“沧海9”号下水后,有时一天能捞满一船垃圾。2018年,杨世钗又花80多万元,造了艘船型更大、设施更先进的垃圾打捞船——“浙嵊清0001”。

如今,2艘船每天同时出海,穿梭在嵊泗630个岛屿间打捞垃圾。每年2艘船花费的柴油、船员工资等费用超过100万元。这样“烧钱”的事,杨世钗一干就是8年。

4本航海日志,记录了每艘船每天、每月、每年的工作量。7000立方米,是这2艘船垃圾打捞量最多的一年的纪录。有人作了一个测算,这些垃圾可以铺满嵊泗50海里的海域。

2019年,嵊泗县率先探索“海上环卫”工作机制。渔业部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,继续开展“净海行动”;动员全县渔船及相关船舶、作业平台,配备船用垃圾设施;全面更换易解体污染环境的贻贝泡沫浮球……两年来,舟山市共转运处置船舶垃圾3.45万吨,清理湾滩垃圾1.98万吨;今年上半年,舟山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50.5%,较全省平均高出4.5个百分点。舟山(嵊泗)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,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。

专业海洋科考船不断升级,助力护海养海

“浙海科1”号建于2013年,排水量296吨,船虽小但设备、仪器精良,是浙江省首艘专业海洋科考船。

“在‘浙海科1’号之前,学校的科研用船是一艘木质渔船。”浙江海洋大学教师陈健说起相伴多年的“老伙计”感慨万千,“渔船摇晃,我们师生去趟东极航程要4个多小时。”

“浙海科1”号的“专业首秀”是2014年2月22日,船从长峙岛离港,驶向中街山海域开展藻类植物调查研究。一瓶瓶浮游生物样品刚被采集好,就立即送进船上实验室,进行标本科学分析。“样品中含有浮游动植物30至40种。通过观察,可以判断有没有赤潮爆发。”陈健说。这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。

同年3月,“浙海科1”号入选国家海洋调查船队,与远洋调查船“雪龙”号成为队友,在执行教育部、科技部等相关项目任务中,协助科研人员取得可喜成果。

2017年,新建的“浙渔科2”号船也顺利“入职”,排水量近700吨,是浙江省当时吨位最大、功能最全的专业综合渔业资源调查船。“船上的很多仪器、设备,都是国内外最先进的。”在浙江海洋大学资产和实验室管理处船舶中心工作的徐琦,曾多次出海做科研调查,见证了科考船的一项项新功能——国内首艘柴电混合动力船舶,在试验中可按需“自动切换”;船上的智能化科研鱼探仪,与船同行“扫视”海底,既不损坏海域资源,又能推算渔业种群资源量。

“2艘科考船累计完成海上科考140航次,搭载科研人员2300多人次。”徐琦取出登记册,上面是2艘船近几年执行的全部出海任务记录。

东部近海赤潮过程调查研究、长江口赤潮研究、东海断面调查趋势性监测、海洋锋面与渔业资源长期调查、中韩黄海生态环境调查……一组组最新的研究数据,一份份鲜活的研究资料,成就了一篇篇优秀的学科论文,转化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。

“浙海研01”号,40年接力推动渔业科学发展

“浙海研01”号艇上午7时30分离港,载着渔业科研人员前往西轩渔业科技岛,下午4时半返程。往返护送,如此路程“浙海研01”号已走过了40年。

“西轩岛距沈家门渔港3海里。1984年,因科学研究需要,成为浙江省海研所的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。”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试验基地主任史会来,往返这条海路也有18年。

初代“浙海研01”号是木质船,承担西轩基地和沈家门的交通和物资补给等任务。“现在这艘船建于2012年,设备设施很先进,航速13节,还建有2个活水舱,可开展沿岸海洋环境调查和小规模增殖放流工作。”史会来说。

11月岛上的实验基地里,曼氏无针乌贼进入育苗季。“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已从功能性灭绝,回升到每年5000多吨的水平。”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君表示,他跟踪调查海洋资源修复情况已超过10年。

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曼氏无针乌贼已濒临灭绝。20年前,浙江海洋大学开展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,项目组为寻找该品种亲体花了近3年。2013年,史会来现场负责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繁育技术攻关。打开基地实验记录本:现在年繁育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4000余万粒,其中增殖放流超3000万粒。累计在舟山渔场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3亿余粒。

40年,西轩岛已建成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,累计开发30多个特色海洋物种,育苗近百亿单位。黄姑鱼“全雌1号”新品种,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;大黄鱼、曼氏无针乌贼等资源衰退明显的海洋物种资源,恢复成效显著;部分海洋牧场区域,褐菖鲉、石斑鱼、三疣梭子蟹等物种的资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9.3倍……


扫一扫